瀏覽:人次
Published on : Jul 26th 2014
意大利私募股權投資公司Investindustrial S.P.A主席Filippo Aleotti在近期接受福布斯專訪時說:“直到現(xiàn)在,我還沒找到一家中國奢侈品公司。它們還需要很長時間才能走向國際。”
“在奢侈品市場形成的初期,進口品牌的確會比本土品牌強大很多,就像剛開始紐約最受歡迎的包裝都是法國品牌。”Filippo認為,在這個漫長的追趕過程中,最有可能首先脫穎而出的將是為奢侈品大牌代工的廠商,“因為它們能在生產中漸漸找到自己的專長,做出自己的VI設計品牌,利用本土市場優(yōu)勢取得一些成功”。然后,它們中的一小部分才有機會打入西方市場。
國內現(xiàn)在的市場狀況與他的觀點是大體一致的。60%的國際奢侈品品牌在中國擁有自己的生產線,包括范思哲、巴寶莉、普拉達等。年生產手袋量1200萬個的時代皮具去年年底成功上市,不僅吸引了IDGVC和Prada的投資,更在今年推出了TUSCAN'S品牌,但與其43年的代工歷史對比起來,國際化還將會是一個更漫長的過程。
“原因就是,他們在VI設計上有太典型的本土風格,并不符合西方人的審美。”本土品牌對符號化的本土元素的堅持使得和Filippo抱有相同看法的外國人都只把這些商品當做了一次性消費,甚至一次性使用對象。
他指出的另外一個原因是消費者本身的不成熟。中國人至今還狂熱地追逐著那幾個家喻戶曉的奢侈品牌。“比如愛馬仕的Birkin,哪怕它再貴,也只是一個商品,一個所有人有錢了都能去買的商品。還有蒂凡尼,他每年在全世界可以賣掉無數把標志性的銀鑰匙。而在西方市場,還有很多消費者構成了另一個重要的市場。這些人有能力買昂貴的大牌,卻去買大多數人不知道的獨一無二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