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人次
Published on : Jul 20th 2014
赫拉克利特:
假設你的品牌存在的世界中沒有穩(wěn)定的事物。萬物都在變化之中。你的品牌相對的位置和知名度不會每天都一樣。因此你的品牌管理應建立在不斷的變化之上。
蘇恪拉底:
嚴格地質(zhì)疑與品牌相關的所有事情。不要想當然。永遠都要更深層次地理解事物。不與感覺不是“真理”的事物達成妥協(xié)。
柏拉圖:
你的品牌應有兩種本質(zhì)。在一種層面上,它表面的本質(zhì)是不斷變化的過程——否則它就不“入流”。在更深層面上,品牌又需要恒久不變的價值。這種價值是在品牌表面特征“背后”的。
亞里士多德:
永遠都要問品牌的作用是什么——怎樣讓它在市場或同類產(chǎn)品中更好地展示出來?除非這種品牌店面設計的商品有明顯的功用,否則消費者很快就不喜歡這一品牌。記住,你必須用這個問題質(zhì)疑品牌所有的廣告詞——除非你們的目的是讓此品牌退出在市場或同類產(chǎn)品中的核心地位。
笛卡兒:
在你認識到品牌基本(“確定”)的核心之前,你千萬不可放松。這種基本的核心同消費者緊密相連。這意味著進入消費者的思維,理解其深層次的動機和思考過程。這一點一旦清晰,品牌的發(fā)展應當圍繞這一核心展開理性和邏輯的工作。
斯賓諾莎和萊布尼茨:
斯賓諾莎認為,品牌可觸及的資產(chǎn)和它在消費者頭腦中整體的概念不應被分開。例如,你的革新策略和溝通策略必須清晰地結(jié)合在一起。
萊布尼茨讓我們分清了對于品牌毋庸置疑的真理和我們自己的主觀臆斷。任何一個需要證明的關于品牌的陳述,都應被不斷證實,以讓當前的現(xiàn)實朝著我們希望的方向發(fā)展。
洛克:
當然可以堅持品牌的特點—但不要忽視一個事實,即所有這些特點,都是品牌經(jīng)營者們通過品牌的基本和次要品質(zhì)創(chuàng)造出來的。在管理品牌的時候,首先需要的是它們和當今世界的協(xié)調(diào)。
休謨:
當你做事時,不要被過度理性和邏輯的方法束縛。理性有局限——它不能駕馭消費者的選擇。最好是關注消費者的感覺和情感。最重要的是,不要成為品牌理論的奴隸。
盧梭:
理智不是答案。品牌店面設計是關于感情和情感的。它是我們作為人的“本性”。品牌的魅力在于能夠擺脫理智的束縛。相信你的本能和你的心——不要低估聯(lián)合人們重要情感的價值的力量。
康德:
不要傻傻地認為你能知道你的顧客、市場和品牌的一切東西。你只能去看、聽、聞和感覺那些你的“才能”允許你去做的事。你有沒有期望能被告知你所想知道的東西?
要記住這一點:你用來感知世界的類別,是與你需要的模式有關而不是與諸如“現(xiàn)實”的那類有關。通常只有改變感知的“類別”(比如你怎樣分割市場),才會發(fā)生最強大的變化。
黑格爾:
交化是一個能被理解和快速促進的過程。在很大程度上,品牌市場交易就是使下一個重要的問題階段居于首位。不要擔心市場的競爭性張力,相反的是,要通過新的創(chuàng)造性合并來解決這些張力。如果你清楚地了解你的品牌和市場處于歷史性的進程條件下的話,那么你就更有可能成功。
尼采:
價值觀是品牌推廣的中心——但是這是從更有效的意義上來說的,不是我們通常的假設。品牌價值觀不是成為一個產(chǎn)品或者服務的附屬物,而是品牌追求完善的驅(qū)動力。競爭強勢在于創(chuàng)造新的價值觀——或許冒風險的價值觀——而不是對現(xiàn)存的市場價值觀進行重新包裝。成為“超級品牌”的方法就是通過擁有領土,而這些領土伴隨著價值觀。
維特根斯坦:
千萬不要認為品牌。代表事物就像圖像描繪一個特定的地點或者人一樣,這種想法會抑制發(fā)展的。要把你的品牌想像成一個有很多用途和應用的“工具”。一個品牌不只是有一個“意義”。品牌的意義是它的用途和價值的綜合體。從這個意義來說,“意義”的管理是現(xiàn)代品牌管理的本質(zhì)所在。
波普爾:
不要從確定性方面來思考。確定性根本就不存在。你應該總是用更新更好的方式來代替現(xiàn)行的方式。因此批評就是進步的開端。關鍵就是從解決持續(xù)問題的角度來看待品牌的發(fā)展。